“象”在帛书《系辞》为何作“马”?

跨学科研究周易_研究周易武_河北周易研究会武作考

一、“象”在帛书《系辞》为何作“马”?

与传本《易传》讲卦象、爻象和筮数不同,帛书《易传》解易的特色是只谈德义,罕言卦象、爻象和筮数,这可能是帛书将传本《系辞传》全部的“象”字径直改为“马”字的主要原因。传本《系辞传》共有 39个“象”字,帛书《系辞》没有“大衍之数”章,共有 35个“象”字。象、马二字的篆体、隶体的上部写法是不同的,故帛书《系辞》不可能把这 35个“象”字全部抄错为“马”字,只能说明帛书《系辞》的母本就是“马”字。在帛书《老子·道经》乙本和《十六经·立命》中有“象帝为先”和“作自为象”之语,皆与帛书《系辞》为同一抄手所书,可知帛书中也不乏“象”字。

张岱年先生在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 3辑《初读帛书 》说:

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晋侯使韩宣子来聘,……观书于太史氏,见《易象》与《鲁春秋》,曰:周礼尽在鲁矣。 (杜注:《易象》,上下经之象辞。 )”是易象相连并称,由来已久。……由此可见,《系辞》中的象字应是正字,而帛书马字乃是异文。

据笔者考证,周公《易象》属于《周易》的解读文献,是孔子编辑《易传》的原始材料。

王安石《字说》:“象牙感雷而文生,天象感气而文生,故天象亦用此字。”又《韩非子·解老篇》:“人希见生象也,而得死象之骨,按其图以想其生也,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,皆谓之象也。”

西周之后,大象淡出中原,成为中原的稀见动物,故以象喻想象。楚国本产大象而不产马,马为稀见动物,故以马喻想象。《系辞传》“象也者,像此者也”,《周易正义》:“言象此物之形状也。”

传本《系辞传》讲卦象、爻象和筮数,而帛书《易传》不讲象数,只是据卦爻辞依文解义。我认为帛书《六十四卦》的卦序是《连山易》先天卦序,帛书流派的易学可能是子夏所传,因为子夏曾自学《连山易》(见《周易密钥·发现纳甲与《连山易》之谜——以《易本命》为中心》)。整个帛书《易传》罕言卦象、卦气,只有两三处有类似卦象卦气的内容,如《二三子》言艮为精质,与《连山易》有关;《要》篇言损益二卦,益卦“春以授夏”、损卦“秋以授冬”,这是用的后天八卦,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·连山易》云干宝《周礼注》和罗泌《路史·发挥》都说后天八卦是《连山易》。子夏未得《易象》秘传,故不通《大象传》《彖传》和《小象传》,由于不通、不用卦象,所以帛书《易传》中只有今本《说卦传》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类象;帛书《六十四卦》不用《周易》卦序,故没有《序卦传》;更不用互体,故没有《杂卦传》。

1.古代中原地区大象从有到无的变迁

六畜为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犬、豕,西周以前中原有大象,牛耕之前曾为象耕。甲骨文中猎象和以象祭祀的记载有多处。

罗振玉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》说:“为字古金文石鼓文并从爪,从象,绝不见母猴之状。卜辞作手牵象形,意古者役象以助劳,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。”

从各种资料中看出,凡以象,鼻等为名者,疑皆象曾栖息之。从地名上看,舜居妫汭 [guī ruì ],当亦以服象得名。从姓氏上来说,陈姓妫,妫字从为,显然为是服象的民族。

《尚书·夏书·禹贡》“荆、河惟豫州”,《周礼》、《尔雅》“河南曰豫州”,《吕氏春秋》“河、汉之间为豫州,周也”。豫,《说文》:“象之大者。贾侍中说:不害于物。从象予声。”徐中舒认为:“盖予字之得形,即由邑字伪变而成,其得音、与义,则由舒字为之介。”孟蓬生认为:“予字为吕字的分化字。”

《文选·左思 〈吴都赋〉》:“象耕鸟耘,此之自与。”刘渊林注引《越绝书》:“舜葬苍梧,象为之耕;禹葬会稽,鸟为之耘。”

《吕氏春秋·古乐篇》:“商人服象,肆虐于东夷,周公以师逐之,至于江南。”由于驯牛易于驯象,以及气候变迁、大象经常毁坏庄稼等因素,西周初年大象逐渐被迁徙至江南。以至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大象成了“希见”之物。

正因为大象已不可见,才能以此立象以尽圣人之意。

《系辞传》:

子曰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”子曰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”

2.古代楚荆地区马从无到有的变迁

《尚书·夏书·禹贡》曰:“荆及衡阳惟荆州:……厥贡羽、毛,齿,革惟金三品……。”

《周礼·职方氏》曰:“正南曰荆州,……其利丹银齿革……。”

注:“齿,象齿也。”象齿即象牙,《禹贡》《周礼》的记载可证上古、中古时期楚荆地区产大象。

《荀子·王制篇》:“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,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;南海则有羽翮 [hé ]、齿革、曾青、丹干焉,然而中国得而财之”。“海”字古有“荒晦绝远之地”的意思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蛮谓之四海。”
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龙门、碣石北多马、牛、羊。”

殷周以前楚地有象而无马,东周是楚国养马业从无到有的肇端阶段,战国时期是楚国养马业极盛的阶段。

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昔我先王熊绎,辟在荆山,筚路蓝缕,以处草莽。跋涉山林,以事天子。”西周初年,周成王始封熊绎为楚君,赐“子男”爵位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若敖、蚡 [fé n]冒,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”若敖、蚡冒是西周末年、东周初年两周之际的楚先君,“筚路”是《考工记》所记行山驾牛的“柏车”。楚君驾牛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西周尤其是早、中期楚国少马。

殷周以前楚地有象而无马,东周是楚国养马业从无到有的肇端阶段,战国时期是楚国养马业极盛的阶段。(见张君《“筚路”考》、《楚国养马初探》(湖北大学学报 (哲学社会科学版 ) )。

帛书《系辞》将“象”改为“马”,马是可见的,这就是意味着帛书学派仍然坚持书能尽言,言能尽意的立场。

二、帛书《易传》孔子探索爻象初步——帛书《衷》论“刚柔”

帛书《衷》论“刚柔”

子曰:萬物之義,不剛則不能僮(動),不僮(動)則无功,恒僮(動)(动)而弗中則亡, ( 22上) 【此】剛之失也。不柔則不 (靜),不 (靜)則不安,久 (靜)不僮(動)則沈,此柔之失也。是故《鍵(乾)》之“炕(亢)龍”,《【大】壯》之“觸蕃(藩)”, ( 22下) 《句(姤)》之“离(離)角”,《鼎》之“折足”,《酆(豐)》之“虛盈”,五 (繇)者,剛之失也,僮(動)而不能 (靜)者也。

《川(坤)》之“牝馬”,《小蓄(畜)》之“密雲”,《句(姤)》之“含 ( 23上) 章”,《漸》之“繩(孕)婦”,《肫(屯)》之“泣血”,五 (繇)者,陰之失也, (靜)而不能僮(動)者也。

是故天之義,剛建(健)僮(動)發 ( 23下) 而不息,亓(其)吉保功也。无柔 (救)之,不死必亡。僮(動)陽者亡,故火不吉也。地之義,柔弱沈 (靜)不僮(動),亓(其)吉【保】 ( 24上) 安也。无剛文之,則 (窮)賤遺亡。重陰者沈,故水不吉也。

〖《易》曰“何(荷)校”,剛而折也。“鳴嗛(謙)”也者,柔而【不 ( 28上) ( 肕),《 (遯)》之“用】黃牛”,文而知朕(勝)矣。《渙》之緣(彖)辤(辭),武而知安矣。〗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,文之義 ( 24下) 保安而恒 (窮)。是故柔而不 ( 肕),然后(後)文而能朕(勝)也;剛而不折,然 {而 }后(後)武而能安也。

1.论刚之失五繇 [yá o]

( 1)《乾》之“亢龙”

乾卦上九:亢龙有悔。

李守力按:

乾卦下乾上乾,上九居乾阳之极,故有“刚之失”。失,是指过失。

( 2)《大壮》之“触藩”

大壮九三:小人用壮,君子用罔,贞厉。羝羊触藩,羸其角。

李守力按:

大壮卦九三、上六皆言“触藩”,此处论“刚之失”,唯言九三。大壮卦下乾,九三位于乾阳之极,自恃其壮而妄动,故曰“小人用壮,君子用罔”。

( 3)《姤》之“离角”

姤卦上九:姤其角,吝,无咎。

象曰:姤其角,上穷吝也。

李守力按:

姤之“离角”,离,遇也。言姤卦上九只有头角相遇。姤卦上乾,上九位于乾阳之极,故象曰“上穷吝也”。

( 4)《鼎》之“折足”

鼎九四: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凶。

李守力按:

鼎卦下巽上离,九四体离之初,处互体乾卦之上爻。九四“恒动而弗中”,“动阳者亡,故火不吉也”,故有“刚之失”。

帛书《衷》以离火为阳、坎水为阴:

是故天之义,刚健动发而不息,其吉保功也;无柔救之,不死必亡。重阳者亡,故火不吉也。地之义,柔弱沉静不动,其吉〔保安也。无〕刚文之,则穷贱遗亡。重阴者沉,故水不吉也。

( 5)《丰》之“虚盈”

丰,亨,王假之,勿忧,宜日中。

《彖》曰:丰,大也。明以动,故丰。“王假之”,尚大也。“勿忧,宜日中”,宜照天下也。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于人乎?况于鬼神乎?

李守力按:

丰之“虚盈”见于《彖传》“天地盈虚”。这说明帛书《易》时期已有类似《彖传》的资料,夫子开始接触鲁大史氏所藏《易象》。(见《周易诠释》第 8-1节:论《周易》的不传秘本《易象》)丰卦下离上震,《彖》曰“丰,大也。明以动,故丰”,帛书《衷》以离火为阳,震为动,故丰卦“恒动而弗中”,“动阳者亡,故火不吉也”,故有“刚之失”。

【小结】

以上五卦都符合“恒动而弗中”的原则,前三卦,乾、大壮、姤都取乾卦上爻为用,鼎卦取互体乾卦是上爻,鼎卦、丰卦且符合“恒动而弗中”,“动阳者亡,故火不吉也”,故皆有“刚之失”。

帛书《易传》主要是《连山易》的理路,以上卦为贞,故乾、大壮、姤、鼎、丰皆为阳卦,乾上卦乾,大壮上卦震,姤卦上卦乾,丰上卦震,皆阳卦;鼎卦上离,按帛书《衷》属于阳卦。

2.论柔之失五繇

( 1)《坤》之“牝马”

坤:元亨,利牝马之贞。君子有攸往,先迷后得主。利西南得朋,东北丧朋。安贞吉。

李守力按:

坤之 “牝马 ”也不针对某爻,是指卦辞。按帛书《衷》曰“久静不动则沉,此柔之失也”,“地之义,柔弱沉静不动”,“重阴者沉,故水不吉也”,坤卦重阴,故有柔之失。但是按通行本《易传》坤之 “牝马 ”“安贞吉”,说不上有“柔之失”。

( 2)《小畜》之“密云”

小畜:亨。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。

《彖》曰:小畜,柔得位而上下应之,曰小畜。健而巽,刚中而志行,乃亨。“密云不雨”,尚往也。“自我西郊”,施未行也。

李守力按:

按帛书《易传》的《连山易》理路,以上卦为贞,小畜上巽,故为阴卦。《说卦》:“巽,入也。”《说文》:“入,内也。象从上俱下也。”合帛书《衷》“久静不动则沉”的原则,故有“柔之失”。

然按《彖传》,卦主六四以一阴畜五阳,是柔不足,彖曰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”,“刚中而志行”研究周易武,柔爻有“刚文之”,并非“久静不动则沉”的柔之过,不应说“柔之失”。

( 3)《姤》之“含章”

李守力按:

此处诸家释文不同。张政烺释为“女壮”,陈松长、廖名春释为“蹢躅”,裘锡圭主编《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》释为“含章”。由于此处言“柔之失”,按帛书《易传》理路,姤卦上乾,为阳卦,故只能是初六爻。

姤初六:系于金柅,贞吉。有攸往,见凶。羸豕孚蹢躅。

初六为巽之主爻,巽沉之主,故有“柔之失”。

按通行本《易传》体例,初六为姤卦卦主,姤卦卦辞“姤,女壮,勿用取女”,故初六有“柔之失”。

( 4)《渐》之“孕婦”

渐六四:鸿渐于木,或得其桷,无咎。

李守力按:

渐之“孕妇”,是指上卦巽之六四。九三“夫征不复,妇孕不育”,九五“妇三岁不孕”,“孕妇”之爻实为六四。六四为巽之主爻,巽沉之主,故有“柔之失”。

按通行本《易传》爻象体例,因六四乘刚于九三,故九三“妇孕不育”。六四顺承九五之象,象曰“顺以巽也”,故“无咎”。此有“刚文之”,不应说“柔之失”。

( 5)《屯》之“泣血”

屯上六:乘马班如,泣血涟如。

《象》曰:“泣血涟如”,何可长也!

李守力按:

与丰卦相反,屯卦上坎,按帛书《衷》,坎水为阴,处坎险之极,故有“柔之失”。

【小结】

以上五卦中,坤卦纯阴,“无刚文之”,故有“柔之失”。屯卦上六位于坎卦上爻,按帛书《衷》坎水为阴,处坎险之极,故有“柔之失”。小畜、姤、渐三卦取用巽卦主爻,合帛书《衷》“久静不动则沉”,故有“柔之失”。

若按通行本《易传》,只有姤初六有柔之过,其他四卦皆不合。

3.论刚柔相济四繇

( 1)《易》曰“荷校”,刚而折也

噬嗑卦上九:何校灭耳,凶。

李守力按:

上九为刚爻,按帛书《衷》,上九处离火阳之极,“何校灭耳”是“刚而折”,“无柔救之,不死必亡。”故帛书《衷》总结说:“刚而不折,然后武而能安也。”

《系辞传》:“子曰: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,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,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《易》曰:何校灭耳,凶。”

( 2)“鸣谦”也者,柔而不肕

谦六二:鸣谦,贞吉。

李守力按:

六二柔爻,体艮为刚,帛书《二三子》曰“艮,精质也”。物柔为肕,“柔而不肕”,即柔而有刚。

按通行本《易传》体例,“阴阳相应故鸣”,六二与卦主九三亲比,故曰“鸣谦”。

( 3)《遯》之“用黄牛”,文而知胜矣

遯六二:执之用黄牛之革,莫之胜说。

李守力按:

六二柔爻,体艮为刚,艮为精质,此柔而有刚也。故“鸣谦”与“用黄牛”两者都是“柔而不肕,然后文而知胜也”。

按通行本《易传》体例,六二能应九五,而九五因重阳阻隔,与六二静应而不得,故遯主九五不能系固六二,六二艮中,为门阙为朝廷,六二自守中正,故曰“执之用黄牛之革,莫之胜说”,象曰“固志也”。

( 4)《涣》之彖辞,武而知安矣

李守力按:

彖辞,一般是指卦辞。帛书《易》时期尚无《彖传》。

涣:亨,王假有庙。利涉大川,利贞。

“利涉大川”,有“武”之义,“利贞”,有“安”之义,故曰“武而知安”。

【小结】

跨学科研究周易_河北周易研究会武作考_研究周易武

以上四卦,按帛书《易传》理路,噬嗑卦上九是“刚而折”,反证“刚而不折,然后武而能安也,”涣卦卦辞大义则是“武而知安”,谦六二、遯六二都是柔爻体艮,是“柔而不肕,然后文而知胜也”。若按通行本《易传》体例分析,结论也是相近的。故帛书《衷》论“刚柔”是《易象》爻象体例的萌芽阶段。

“《易》曰‘何校’,刚而折也”至“《涣》之彖辞,武而知安矣”一节,原位于帛书《衷》的《乾坤之厽说》,并非论述乾坤二卦,而与论述“刚柔相济”的 23行下、 24行的内容完全吻合,故缀入于此。“厽说”,即“參说”,与下文《乾坤之详说》相对,正是“参详”一词的滥觞。“参”与“详”相对,故“参说”即是略说,所以不可能掺进论述乾坤之外的卦。

4.帛书《易传》离为阳、坎为阴的悖论

帛书《衷》:“动阳者亡,故火不吉也。……重阴者沉,故水不吉也。”这里以离火为阳,坎水为阴。

帛书《衷》:“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火水相射,雷风相薄,八卦相错。”言“天地”“山泽”“雷风”都是阳卦在先,而“火水”也应如是,所以这里同样是以离火为阳,坎水为阴。

但是帛书《易》六十四卦的排序却以离为阴卦、坎为阳卦。帛书《易》《连山》六十四卦研究周易武,重卦自上而下(与《大象传》相同),分为八宫,每一宫上卦不变,八宫的顺序为乾艮坎震坤兑离巽,每一宫下卦的顺序按乾坤艮兑坎离震巽。

《易传》存在离为阳、坎为阴的悖论,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借象的因素。另外,帛书《易》带有《连山易》的遗存,《连山易》与五行密切相关,由于离火为阳气,坎水为阴气,所以就有离为阳、坎为阴的说法。

《曾子·天圆》处于帛书《易传》与传本《易传》的转化时期,也有离火为阳,坎水为阴的痕迹:

夫子曰:天道曰圆,地道曰方,方曰幽而圆曰明;明者吐气者也,是故外景;幽者含气者也,是故内景,故火日外景,而金水内景,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,是以阳施而阴化也。阳之精气曰神,阴之精气曰灵;神灵者,品物之本也。

制成图表如下:

上栏从乾卦到离卦,归结到阳;下栏从坤卦到坎卦,归结到阴。于是离卦属于阳,坎卦属于阴。(详见《周易诠释》第 8-3节 品味传本《易传》刚刚诞生的那一刻——以《曾子·天圆》为中心)

《周易集解》注《乾》卦“大明终始”引荀爽曰:“乾起于坎而终于离,坤起于离而终于坎”。释同人卦引《九家易》曰:“谓乾舍于离,同而为日。天日同明,以照于下。君子则之,上下同心,故曰同人。”荀爽曰:“乾舍于离,相与同居,故曰同人也。”释《系辞传》“阴阳之义配日月”,引荀爽曰:“谓乾舍于离,配日而居;坤舍于坎,配月而居之义是也。”

研究周易武_跨学科研究周易_河北周易研究会武作考

先天八卦为时,后天八卦为位,故乾舍于离、坤舍于坎、巽舍于坤、艮舍于乾。于是帛书《衷》在论五“刚之失”有乾卦、离卦,论五“柔之失”有坤卦、坎卦、巽卦,论“刚柔相济”则有艮卦六二。乾与离借象,坤与坎借象,于是帛书《衷》就有离为阳、坎为阴的说法。到了通行本《易传》,按“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”法则,离为阳、坎为阴的说法消失。

帛书《衷》论“刚柔之失”是孔子晚年在研究《周易》初期对卦爻象规律做出的初步探索,后来荀爽继承了这一体例。孔子在最终结集《易传》时已经发现这一体例的逻辑缺陷,而代之于《彖》《象》成熟的卦爻象通例。帛书《衷》五对“刚柔之失”文献很重要,它让后人看到了孔子研究《周易》义理、探索《周易》象数奥妙的过程式。帛书《易传》是孔子草创《易传》的小成时期,这一时期正在由言辞义理转向象数研究。

(本文引自李守力著《周易诠释》,最新修订日期为2023年05月14日,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,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,机构转载请联系本平台获取授权。)

2023年8月9-16日 @古城西安-韩城

拜黄帝、访仓颉、观半坡、仰史圣

游古城、跃龙门、住山居、演周易

经史溯源之旅,文传演易游学 ,报名中

相 关 链 接

经学专著《周易诠释》《周易密钥》简介

群贤毕至,共襄盛举:《周易诠释》《周易密钥》发布

让所有人都轻松读懂《易经

解易入门1:学易经就像骑三轮车,从小都会

解易入门2:八卦取象

卦爻演绎共读在京启动:西木《易经》读书会

戊戌年首期《周易》研修游学班图文回顾

己亥年天水演易游学图文回顾

第三轮64卦演易小结

《周易诠释》《周易密钥》的最新修订及传习情况

喜欢上青州,记辛丑年首期《周易》研修游学

壬寅虎年文化传统第四轮演易共读安排及报名

崔彬彬:壬寅年巴蜀游学心得——正心修本

开学啦 | 9月12日起,文化传统第四轮演易共读之《易传》学段安排及报名

回望来路,“文化传统”平台近十年开展的主要实践

修己·仁爱·自觉·利他

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

道德经 | 易经 | 论语 | 管子四篇 | 养生修身

下一篇: 钱穆:“二重证据法”是王国维提出的
上一篇: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