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汇通》《干支哲学》、《千古易人》三篇汇成一辑

编辑推荐

当今国内的易学研究,言理者多,言象数者少,言象数者多,言占筮者更少,言占筮者多,而言德行者更少。故作者将《老子汇通》、《干支哲学》、《千古易人》三篇汇成一辑,以供学人参阅。

本书受到文化界、出版界乃至政界众多专家的关注和支持——

——著名学者、社科院国家一级研究员、俞长江教授做序推荐。

——著名学者、中央文史馆馆员、中国周易学会会长、山东大学终身教授、博导刘大钧先生为作者赠言“崇德广业”。

——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张万年将军为作者赠言“厚德载物”。

——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郑万通先生为作者赠言“诚以通天”。

——高僧圣严法师于示寂前书赠作者心经经文

——著名书法家元清先生手书作者诗一首“度量海涵春育,持身玉壶冰心。襟苞月朗风正,气概乾清坤宁。”

——著名画家、国艺美术馆馆长王清杰先生为作者赠言“真心妙法”及精美国画一幅。

——著名演讲家、教育家李燕杰先生为作者赠言“道不变,天亦不变,正道不衰,正学不亡。”

《老子汇通》全三册

老子是哲学思想的源头,易经是初始的强大能量,以老子本易为核心,辐射出中国古圣贤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周易玄《国学旨归》,是几千年来源源不断为人类输送精神营养的源泉。《老子汇通》采用王弼本,以老易为本,诸子百家为流,阐发老子、易经与百家思想母与子的独特关系,逻辑严密,视角独特。鲁迅先生曾言:“中国根柢全在道教”,如果你是一个渴求从源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者,本书一定值得阅读。

书中诸多创见,“道家三宝慈俭让,佛家三宝佛法僧,通于戒定慧三学……”之论、“余尝自题一联……明主而能制客。”之主客论、“盖兵法亦肇乎于道”之论等新意迭见而精辟。而“余少年之时……又自勉自强不已焉”之行知感悟则令人敬佩。老子本易,参证百家,出入有间,时有新说,令人拊掌。

作者用易经的思想,详细辨析与老子思想的互通,使读者在阅读老子注解的同时,又能广泛吸收易经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。老子讲“归根复命”,与孔子所讲之“天命”“立命”等等又有何关联?作者均在书中作了一一解答。作者得出结论,原来中国文化诸子百家思想的主导核心,便都是要使人能够达到“归根复命”与“安身立命”。这就是古人思想高瞻远瞩之处,是用天人般的视野为人类做出关怀。而正是因为归根复命与安身立命的提出,以及儒家思想特别重视“知命”此一原则,从而导致古代兴起了各种“知命”学说,产生了多种知命术。作者在书中也一并对古代的“知命”学说作了一定介绍,指出此种思想的根本核心,是要让人知命革命,从而走向安身与立命,而不是陷入糟粕与迷信。该书汇通百家于一体,充分展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,为今天繁忙的人类社会,注入了一剂清凉。

国学奇才周易玄_周易玄《国学旨归》_周易国学大讲堂

《干支哲学》全两册

《易经》是大道之源,群经之首,中国文化的原点。而《干支哲学》以易理统摄全篇,精论阴阳五行原理,揭示干支运行规律,分析觉察人的秉性,直陈知命之要、改命之为、立命之基,以道御术,以术弘道。文中所举之易学卦例,并提出了人是时间的函数等精彩的新论,对学易之人有极大参学价值,同时对于我们进行人生规划,成就理想人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本书从哲学高度,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,厚积而薄发创立了一系列人生轨迹机要,也开辟了传统文化用于现代人生规划的新纪元——以干支之术,使人感悟天命,尔后识得安身立命、归根复命之旨。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,都殊途同归地一致指向使人能够达到“归根复命”与“安身立命”。这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和而不同、站高立远的奥秘所在,也是中华文明兼收并蓄、源远流长的高明之处。作者认为,五千年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、站高立远,除了汉字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人们能够利用易经趋吉避凶。而现代人如何利用易经趋吉避凶?如何认识冥冥之中影响你人生命运的那只看不见的手?如何做到知命、达命?为何干支能量系统分析仍有被重视的价值?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觉察人的秉性。干支运行机理告诉你,你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周易玄《国学旨归》,会一一应现在人生的浮沉荣辱之中。认识命,进而改变你的命运,成为明天更好的自己。

《千古易人》全两册

历史上有许多对历史发展起到重要贡献的易学学者,他们大多人格与品德俱佳,或为开国元勋,或为朝廷重臣,或为圣贤大德,或为闲林逸士等等,其故事与生平或多或少被载入史册,流传于世。本书将《二十四史》原文原载精选出来,全部归类,花费大量心血进行翻译和注解,这些千古易人,对《易经》学习者是非常好的典范。

本书向读者介绍传统文化、古人的智慧与文明,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,包括中国文化的支柱——儒释道精神,以及中国文化的繁枝茂叶——诸子百家思想,等等。人文思想鲜明,人文底蕴浓厚。作者从高屋建瓴的角度,让读者从一个更高的空间把握传统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思想。作者采用比较学的方法,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为一炉,互相佐证,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均能互通、互证。而本书又有大量学术举证,所以适用于具备一定文史哲基础的高校学子,也适用于专注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学者。同时本书又有大量的人文、历史诸领域的典故,所以也适用于普通读者群,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书籍,同时又能起到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。

下一篇: 嘉德秋拍预览|司马承祯言术数之学
上一篇: 南怀瑾老师:家风严厉,毫不倦追求知识,坚持自我修行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!